三亿在线客服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23年3月13日,前身是2020年成立的三亿在线客服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工科直属学院,现有在校生2839人。根据三亿在线客服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2023年3月,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拆分为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2025年3月,现代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乡村振兴学院并入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内设4个职能办公室,有测绘、计算机、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四个教学系,有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软件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智慧农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应用化学、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等12个本科专业和地理空间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工程3个专升本专业,已形成测绘类、计算机类、智慧农业和智能制造四大专业群,其中,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为云南省一流特色专业。学院目前为云南省地理信息学会团体会员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会员单位,是云南省工信厅全国软件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大理州唯一考点。
党建引领促发展,踔厉奋发启新程
2023年4月7日,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正式成立,原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测绘工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智慧校园建设与服务中心所属党员及相关教学管理岗位党员全部划入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进行管理。2025年3月,智慧校园建设与服务中心所属党员转出,智慧农业系和智能制造系的党员转入,现共有教师党员63名、学生党员101名。学院以教学系和学生专业为基础建立党支部,将党支部直接设立在专业上,设有教工一支部、二支部以及学生一支部、二支部、三支部。学院党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领师生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原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支部(现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获“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称号。学院各党支部分批次前往周保中将军纪念馆、宾川“红军村”等地,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的“行走的思政课”教育实践活动。
外引内培并举,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学院坚持把构筑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持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努力打造高层次教师队伍,通过外引内培、引育并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充实管理队伍力量。目前学院拥有一支学科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31人,有教授18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后学位2人、博士学位30人(其中含银龄教师20人)、硕士学位80人。教育部银龄计划教师25人,高层次人才引进7人,专职管理岗4人,专职组织员2人。统筹推进教学、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为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供坚实基础。学院教师主持各级教学研究项目共31项。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
▲2025年1月9日上午,北斗伏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伍学民一行到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调研。(资料照片)
学院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通过专业对接职业岗位、职业岗位对接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明确职业能力的步骤,建立“能力-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为培养逻辑,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目前已建设科研平台5个,包括1个厅级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山地实景点云数据处理及应用重点实验室),1个厅级研究中心(云南省高校洱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检测工程研究中心),2个校级工程研究中心(三亿在线客服区块链教育评价工程研究中心、三亿在线客服少数民族壁画岩画空间图谱信息保护工程研究中心),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三亿在线客服高校多源数据融合实景三维构建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学院坚持特色发展,加强专业建设,致力于构建以测绘工程、地理空间信息、智慧农业、现代智能制造等为核心的多个专业群,截至目前,在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中,学院地理空间信息工程、测绘工程、计算科学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的评级为C,其余专业为D。学院紧密对接高原特色现代科技产业与服务需要,聘请110名企业技术骨干为学院的外聘教师,促进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拓宽专业认知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赴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专业认知实习,提高学生对现代新型产业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保障学院产教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重视学科竞赛,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02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测绘类专业116名新生到数字云南展示中心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资料照片)
▲2024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在三亿在线客服举行。这是该赛事进入“《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后的第二届比赛,是全国大学生展示测绘科技创新的最高级别赛事。学院学生获14个奖项。(资料照片)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人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引导、学习效果检验、优秀学生选拔与榜样示范作用,已形成“校赛-省赛-国赛”的三级学科竞赛体系。学院成立以来,已连续主办三亿在线客服测绘技能大赛、三亿在线客服程序设计大赛、三亿在线客服电子设计大赛,并选拔各项校赛优秀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的省赛和国赛。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云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与信息技术人才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设计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教育部白名单”赛事、“青春助农·乡村振兴”消费帮扶大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大理州“欧亚杯”营销大赛等学科竞赛,有116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各类奖项,其中,获国家级奖24个、省级奖97个,胡智博同学获2023年云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成本科生学业指导教师培养体系
▲2024年12月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到腾冲基地开展数字测图工程实习。
▲2024年12月15日,测绘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前往北京久其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开展集中实践。(资料照片)
学院自2022年起开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学生可结合专业方向,选择学业导师。目前,学院全体学生均安排1-2名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业指导教师。学院学业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同时,结合学科竞赛、科研平台等专项工作,正逐渐形成学业导师联合培养制度。学院本科学业导师和学院辅导员共同构成了学院学风建设的主体,除组织学生参加公共基础课教学部组织的相关培训外,学院本科学业导师深入各个班级中,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学科竞赛、“1+X”证书、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对所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专业学习方法及英语学习方法等进行全面指导。
创新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建成“双证书”培养模式;在学院所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要求学生毕业不仅要修完所有学分,还需要至少取得1个职业技能证书,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在集中实践中专门设置相关环节,将学生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得直接与学分挂钩。学院2024届毕业生中,地理空间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共有103人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1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共有99人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达到96%,其中陈大宏同学获得华为安全、云计算两项中级认证(HCIP),张良伟同学获得软考系统分析师(高级)资格。